【生活习性】林蛙生活于气候寒冷的山区,多栖息于林区山间河流周围开阔的椴树、核桃楸、榆、柞杂林、针阔混交林和次生林间。林蛙为两栖动物。陆地生活时期为5月上旬到9月下旬,其间完全离水生活,活动于远离水源的潮湿茂密山林中;水中生活时期从10月中旬到翌年4月下旬,约有7个月时间,其间进入水中冬眠及产卵、繁殖。
1、选场建场:人工饲养蛤士蟆有放养与圈养两种方法。放养法为半野生半家养,即人工繁殖幼蛙,然后放养一定面积的森林中生活。圈养法是用围墙把蛤士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饲养。
(1)放养场的选建:放养场宜选择河沟的两山间,有水源的山林里。小溪水量不宜过大,也不宜过小,以宽1~1.5米,深30~50厘米为宜,或者四季流水不断的暖泉,以及冬季不能冻干涸的沟塘。修建的繁殖场池、由产卵池、孵化池、蝌蚪饲养池及变态池组成。产卵池选择山间河流或暖泉附近,地势平坦,水源充足,土质以保水性能好的黄土为宜,总面积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1000对左右,每个产卵池20~40 平方米,池型视地形而定。水深30~40厘米为宜。孵化池应修建在繁殖场水源的中、下游水温较高处,面积不宜过大,4料×6米的长方形为好,水深50厘米左右。饲养池用于饲养蝌蚪,面积20~30厘米,深40~50厘米,入水口及出水口要设在池子的同一侧,并用石块或塑料薄膜加固,防止被水冲塌。为防止池中断水,可在水池的中间或边缘修上安全坑,深度为30厘米,上口直径50厘米,呈锅底形或半圆形,坑内铺上塑料薄膜,用石头压上,防止浮起冲走,一旦池中供水中断,蝌蚪可集中到安全坑内,避免因缺水而干死。变态池是放养进入变态期的蝌蚪,修在放养池里,池型及面积同饲养池。
(2)饲养池的修建:一般选择气候冷凉潮湿的森林、平地、坡地、河流、环境安静处。
饲养圈的大小,视饲养量而定,陆地面积每平方米大约容纳10只成蛙或5000只蝌蚪。围墙一般用砖、铁纱网、塑料薄膜或木板修建,墙向内倾斜以70度为宜,高1.2~1.5米,墙基深50厘米。
2、饲养方法:人工饲养的关键是选好种蛙。一般选择体形大,体况健壮、无损伤、体背有“人”字形黑斑、腹部呈红、黄色,背部呈黑褐色,3~4年蛙龄的中国林蛙作种。捕捉种蛙要在产卵以前,一般于春季3月底4月初出水时捕捉,也可在秋季捕捉。春秋捕捉的种蛙放入产卵池内,使其产卵孵化。秋季捕捉的种蛙放入越冬池中,翌年繁殖。
林蛙放养或圈养,均应加强管理,保证种蛙正常产卵孵化及蝌蚪生长发育。
【饲养管理】
1、产卵孵化期管理:人工繁殖产卵采用笼式或圈式方法。笼式产卵是将种蛙装在笼式篓筐里,强制在笼里产卵,笼子可用细铁丝编织,规格为70cmX60cmX30cm;圈式产卵法,是将产卵池用塑料薄膜圈起来,使其在圈内产卵。孵化期是人工饲养的关键,一定要防止水枯竭,控制水温。一般在孵化池上搭塑料保温棚,并保持池内清洁,防止杂草、藻类滋生。
2、蝌蚪期的管理:
(1)供应充足的饲料:蝌蚪属杂食性动物,粗饲料为加工后的羊蹄草、椴树叶及蕨类等;精饲料为谷物性和动物性饲料两类,谷物性饲料为煮熟的玉米面、豆饼粉、麦麸等,动物饲料为各种动物体及肉类。一般15~20天的蝌蚪,每天喂1~2次,25~30天的蝌蚪,每天喂3~4次。植物性饲料应煮烂后冷却,动物性饲料应切碎,饲喂时沿水池边放,每堆50克左右。
(2)加强水面的管理:要经常保持一定水位,防止水枯晒死蝌蚪。在雨季注意排水,以免冲走蝌蚪。平时保持水面平衡,灌水时流量不要过大,水流不宜过急,可在入水口处放些树枝、草把等.以减缓水的流速,使水在洞池埂一侧缓流。
3、幼蛙期的管理:蝌蚪发育成幼蛙后,除躲避敌害与觅食外,很少进入水中,主要以昆虫为食。人工放养要采取补给食物的措施。一般在幼蛙上岸前3~5天,在池埂上放些牛粪、马粪、豆渣和易发酵的物质,以引诱昆虫;堆积青蒿发酵,以利于昆虫繁殖,有条件的可在放养场设置诱虫灯。圈养密度要比放养大10倍左右,因此一定要保证足够的饲料,防止因饥饿引起死亡。如饲料不足,成蛙与幼蛀应与圈饲养,避免成蛙食幼蛙。
4、越冬期的管理:于9月在河流的湾处适当挖深,为蛙的越冬创造条件;保留河流中的树根、石块等隐蔽物,自然隐蔽物较少的,要放些草地、石块等物;河流水量不足的,可在河水平稳、河床较高处修筑简易拦河坝,提高水位。在越冬期间,要经常检查河流的水量变化,发现冻干的河段可引水或将林蛙移走;同时要加强看管,不得破坏冰面。
5、敌害防治:
(1)繁殖场地消毒:饲养前应对饲养池、孵化池进行消毒。其方法:将池水排干后,每667平方米撒人生石灰50~75千克,经过1周后,再灌入新水。
(2)产卵期和蝌蚪期敌害:主要有乌鸦、鹊雀及水鸟类。要严加看管。
(3)成蛙森林生活期敌害:主要天敌有蛇类、老鼠、黄鼬等危害比较严重。一般采用捕杀或毒饵诱杀。
【收获与加工】一般从秋分至小雪间捕捉。捕捉方法有多种:一是下鱼坞子,在林蛙较多的河流,选择坡大,流速快的地方,用石头或树枝、泥沙垒成倒“八”字形的墙,于水流集中“八”字墙的顶端开口处下方,放一个鱼坞子,林蛙顺水流入篓中,即被捕捉。二是拦河截流,选择流量小的河沟,垒成小拦河坝,改变流向,截断河水,翻开河底石头,即可捕捉。三是挖沟拦截,在林蛙下山入河经过的适当地方,挖掘横沟拦截。一般沟深60~70厘米,宽50厘米左右,沟壁要陡直,当林蛙下山时,跳人沟里,可沿沟捕捉。四是草把诱捕,用树枝篙草捆成草把,放入河底,诱引林蛙潜伏冬眠,取出草把,即可捕捉。五是翻石捕捉,山区河流中石头较多,林蛙多数潜伏石块下面,可直接摸取或用木棒翻动石块驱出捕捉。六是网捞,用捕鱼的小篓网进行捕捞。七是掏窝,林蛙常潜入河底沙砾之中,或栖居在岸边树洞穴中群居,可掏窝捕捉。将捕到的幼蛀和成龄雄蛙放生。雌蛙用细铁丝、麻绳或塑料绳从头部上、下颌处贯穿成串,腹部向外悬挂在通风阴凉处,晾干,傍晚或阴天放屋里,以防受冻或雨淋。在贯穿悬挂初期,因后肢挣扎活动,使腹内油脂凝集成块。干燥时不能用火烤、水烫或打死,以免影响油的质量。一般于翌年1~5月剥油,方法是:将干燥的雌蛙铺放在地板或木板上,然后喷洒温水使其湿透,装入麻袋,放在温暖的室内,经8~10小时左右,待皮肤肌肉变得潮湿柔软,将林蛙腹部向上,从上下颌处掰开剥油,同时除去黑子(卵细胞)。刚取的油含水较多,比较潮湿,应于通风有阳光处干燥。
过去有蛤士蟆油和蛤士蟆两种规格,只有南洋销原个蛤士蟆,现多销蛤士蟆油。
【药材形状】
1、蛤士蟆油:呈不规则弯曲的块状,为互相重叠的厚块。长1.5~2厘米,厚1.5~3厘米,大小不等,凹凸不平,外有脂肪样光泽。有的坚而脆,手捏有滑腻感,折断面整齐多棱角,碎块间带有灰白色薄壁牵连,遇水膨胀较快,可增至10~15倍。气味特殊,味微甘,嚼之黏滑。
2、蛤士蟆干:呈全身僵直,头后方有“八”字形斑、背部黑褐色,有不规则紫色斑点,有弯曲褶线。腹部红黄色,间有灰色斑点。体轻,有腥味。个体整齐均匀,无雄体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8-10-29
用户评论
`标签包裹,内容风格和字数已进行调整: ```html <ul> <li> 蛤士蟆油养殖技术这方面,我个人觉得写的挺全面的,尤其是在饲养管理这块,感觉学到了不少实用的技巧。就是图片如果能再清晰一点,配合文字说明,那就更完美了!
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!
对于蛤士蟆油养殖,我一直很感兴趣。这篇文章提到的饲养管理,很多都是我之前没注意到的,感觉很有启发性。感谢分享这么详细的经验!
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的养殖确实需要精细的饲养管理,这篇文章算是抛砖引玉吧,希望能有更多实践经验的养殖户来分享一下,大家共同进步!
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!
看完这篇关于蛤士蟆油养殖技术的文章,感觉写的太理论化了,缺乏实际操作指导。对于新手来说,可能还是有点摸不着头脑,希望能多一些案例分析!
有11位网友表示赞同!
文章中提到的饲养管理方法,我尝试了一下,效果还不错。尤其是那个关于温度控制的细节,真的太重要了。蛤士蟆油养殖不容易,谢谢博主分享!
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!
感觉这篇蛤士蟆油养殖的文章写的很用心,尤其是对于饲养管理方面,细节处理的非常到位。很多养殖户可能忽略的细节,都一一指出来了,非常实用!
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!
对于蛤士蟆油养殖技术,我一直觉得很神秘。这篇文章算是揭开了一层面纱,让我对蛤士蟆油的饲养管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感谢!
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的养殖,水太深了!感觉这篇文章写的还是不够透彻,很多关键的技术环节都一带而过,希望能有更深入的讲解!
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!
这篇关于蛤士蟆油饲养管理的文章,信息量很大,需要好好消化一下。感觉作者对于养殖技术方面很有研究,值得学习!
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养殖,最关键的就是饲养管理。这篇文章对于初学者来说,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指导。建议大家多看看,少走弯路!
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!
说实话,这篇文章关于蛤士蟆油养殖技术的饲养管理部分,有些地方我不太认同。感觉有些建议过于理想化,实际操作起来可能行不通。希望作者能进一步解释说明。
有20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养殖,真的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心的工作。这篇文章提到的饲养管理细节,每一条都至关重要。感谢作者的分享,让我受益匪浅!
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!
这篇文章对于蛤士蟆油养殖的饲养管理,介绍的比较全面,但是对于一些病害的防治,好像没有提到。希望作者能补充一下相关内容!
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!
看完这篇文章,我对蛤士蟆油养殖的信心更足了。饲养管理方面,感觉有了更清晰的思路。谢谢作者的无私分享,祝你越来越好!
有13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养殖技术确实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。这篇文章虽然不错,但感觉还是缺乏一些创新性的内容。希望能有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出现!
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!
这篇文章对于蛤士蟆油的饲养管理,讲的还是比较笼统。希望能有更具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,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。
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!
我一直在寻找关于蛤士蟆油养殖技术的资料,这篇文章算是比较靠谱的。饲养管理方面,写的很细致,值得收藏!
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!
感觉这篇蛤士蟆油文章写的有点过于专业了,对于我们这些养殖新手来说,有点难以理解。希望作者能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!
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!
蛤士蟆油的养殖,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这篇文章对于饲养管理的介绍,让我更加明白了其中的艰辛。希望所有的养殖户都能成功!
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!
对于蛤士蟆油养殖的未来,我充满信心。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饲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,蛤士蟆油产业一定会越来越兴旺!这篇文章功不可没。
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!